查看原文
其他

奥斯卡纪录片:影像书写的世界历史

翟芮 CDRC2011 2023-03-31

奥斯卡金像奖(Oscars),又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s,中文简称学院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于1929年创办的电影类奖项。该奖项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电影类奖项,也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奖项。



1942年,第十四届奥斯卡首度设置专门的纪录片奖项并颁发给加拿大纪录片《丘吉尔的岛屿》,自开设纪录片奖距今已经经历了79年的风雨,众多获奖纪录片汇成了多元化的影像资源宝库,这些纪录片浓缩了同时代的历史并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影像,同样也包含了对未来的无限展望。


(《丘吉尔的岛屿》(1942)海报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评选规则以及类型


1、奖项评选规则


奥斯卡每年对于所有奖项的评奖规则都会在作品提交之前予以公布,根据2014年第86届纪录片评比作品的评选规则,奖项评选细则对于纪录片的定义保持不变:“取得资格的纪录片在理论上必须为非虚构的电影,涉及文化、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经济以及其它领域。在强调事实非虚构的情况下,纪录片可以是对真实事件的拍摄,或运用部分的情景再现、资料片、剧照、动画、单格拍制以及其它拍摄技术。”


从历史的评选规则看,奥斯卡强调纪录片“非虚构”的本质,讲求真实与再现的重要性。同时,奥斯卡奖的评奖规则包含两大部分,一个是有关评审机构的规则,另一个是具体的评奖规则,其所有规则都在维护着奥斯卡评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最后,奥斯卡的评选规则并未对纪录片的题材、内容、制作方的国别甚至是表现形式作太多限制,这一较为开放的规则展现出奥斯卡纪录片的包容,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其作品的多元化。


(第93届奥斯卡海报)


2、获奖影片类型


开始于1942年的奥斯卡纪录片奖涉及16个国家,按照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方式,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人物传记、自然环境、历史文献、战争纪实等多种题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93届奥斯卡海报)


其制作国家以美国为主,占据128部(其中含合拍11部),英国(15部)、德国(3部)、法国(9部)、荷兰(3部)、加拿大(5部)等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获奖,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各有一部获奖。按国家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划分,主要为西方国家获奖,发展中国家则仅有7部(含合拍)。


按内容划分,涉及获奖作品最多的为社会生活类共有72部,占比达到45.5%,其数量几乎占据所有题材的一半之多;其次为人物传记,有31部占19.6%,与纪录片适合对人物的真实记录这种表现形式有关;而自然环境类也有23部占14.6%,与和平时期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相吻合;历史文献类作品获奖18部,占总共获奖作品的11.4%;战争纪实类14部,占8.9%,且其中10部拍于1945年之前,另有1部是反映越南战争的直接纪实作品。



从奥斯卡历年获奖作品来看,纪录片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选择,其中组委会更偏向于选择能够反映全人类命题的社会生活题材,聚焦于人类的普世价值和共同情感国别方面,尽管美国的获奖作品占到81.0%,但近些年来国外的作品也逐渐进入奥斯卡的倾向选择范围,甚至不乏南非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其不仅鼓励各国创作者的积极性,同时还整理和传承了世界影像的历史画册。


各时期影像书写的历史


纪录片可以对重大事件进行历史记录,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作品几乎都与同时代的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而社会以及人们聚焦点的多元化也造就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的多元化。


158部纵跨79年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可以从其讲述的小故事反映出时代和社会大的历史发展。武汉大学博士刘震《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一文当中按照纪录片记录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将奥斯卡评奖作品划分为四个差异明显的时段。


(第93届奥斯卡海报)


1、二战时期


1942年——1949年:作品主题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为内容,奥斯卡奖的颁奖历史上曾有过两位总统亲自参加,第一次是第13届奥斯卡奖的颁奖者——罗斯福总统,其出席是为了表彰好莱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特殊作用以及促成奥斯卡对纪录片奖的设立。


从1942年到1945年的全部获奖纪录片来看,几乎都是二战的战争纪实片。除纪录片奖外,1942年的特别奖还授予在十分艰苦危险的情况下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的中国抗战实况影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1941),这些奖项都是对战火硝烟下记录二战史实的肯定。


(《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1941)海报)


1946年二战结束,制作周期较短、片长仅为20分钟的《命运的种子》获奖,该片由美国国防部陆军部制作,记录了二战后数百万无家可归儿童的悲惨命运,通过记录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工作来呼吁和平时代人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更多流离失所的孤儿身上。之后的几年中类似《命运的种子》的纪录片多次出现于奥斯卡获奖榜,其中有陆军部再次获奖的最佳纪录片(短片)《走向独立》(1949)、反映残疾孩子学习走路的《第一步》(1947)等,奥斯卡开设颁发纪录片奖项处于二战中最艰苦的时期,这一阶段各国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战争之中,当时的纪录片几乎全部反映“战争”这样一个历史语境。


(《命运的种子》(1946)海报)


2、人权时期


1950年——1975年:越战、人权运动等内容的作品占领大量奖项,这一时期的评选倾向于美国日渐增高的国内反战情绪以及世界上同时代的相关重大事件。从六十年代中期起,美国陷于越南战争,国内社会各种矛盾也日益加剧,青少年问题、吸毒、种族等问题明显浮现,好莱坞故事片的艺术风格从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反映越战、反思战争创伤的纪录片开始层出不穷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采访退役者》(1971)让世人更深入的了解到美莱大屠杀,影像真实地交代了当时屠杀的惨绝人寰,揭露了越南战争的自由、平等虚伪面纱;《心灵与智慧》(1975)深入探讨了美国为何发动对越南发起战争,这部纪录片首次在美国反映了越战中越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美国人民对越战态度转变;《安德森小分队》(1968)同样是越战题材,记录了越战中安德森小分队的经历,在这些纪录片之后,很多反映越南战争的故事片如《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等也挤身奥斯卡获奖行列。


(《安德森小分队》(1968)和《心灵与智慧》(1975)海报)


除越战外,这个时期美国国内仍然存在严重的种族问题以及人权的抗争。《小石城来的九个人》(1965)就是种族隔离制度斗争的历史记录。


(《小石城来的九个人》(1965)剧照)


在此时期,人物传记纪录片也进行快速发展,对历史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成为创作者以及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海伦凯勒》(1956)中海伦凯勒抗争残疾的伟大感动了无数观众;《非洲圣人》(1958)讲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号称“非洲圣人”的史怀哲的人生经历;《向迪伦托马斯致敬》(1963)讲述了威尔士诗人和天才剧作家迪伦托马斯的生活。这个时期是世界持续动荡不安的时代,除越战外还有很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奥斯卡通过评奖和宣传的形式把重大事件定格于历史的记忆之中。


(《海伦凯勒》(1956)、《非洲圣人》(1958)及《向迪伦托马斯致敬》(1963)海报)


3、社会问题时期


1976年——2002年:1976年美国宣布从越南全面撤军,美国观众的视野开始更多地聚焦于国内问题,这个时期是奥斯卡获奖纪录片是关注本国社会问题最集中的时期,众多社会问题以及其带来的严重影响被纪录片所记录,并通过奥斯卡的国际平台传递给世人。


美国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造就出《数我们的日子》(1977),该片讲述了老年人犹太社区的贫穷、孤独、被忽视、健康不良、住房不足和人身危险的诸多问题;《心年轻》(1988)为观众展现了两个老年艺术家的爱情生活……

(《数我们的日子》(1977)和《心年轻》(1988)海报)


社会经济问题也成为该时期的关注焦点,《在美国潦倒》(1987)记录了美国工人阶级在里根经济政策影响下的贫困生活。《我是承诺》(1994)则讲述了费城北部一个贫民区附近的斯坦顿小学的儿童教育和儿童美国梦的故事。罢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同一个导演芭芭拉·库帕导演的《美国哈兰县》(1977)以及其姊妹篇《美国梦》(1993)均讲述了美国工人在社会当中面临的压力与纠纷。


(《在美国潦倒》(1987)和《我是承诺》(1994)海报)


同时,奥斯卡也对美国政府政策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进行批评,《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1983)和《弥天大谎:通用电气公司、核武器和我们的环境》(1993)都是对反核以及保护环境的呼吁。


(《如果你热爱这个星球》(1983)海报)


美国同性恋的“战争”中,纪录片等影视作品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哈维·米尔克的时代》(1985)就讲述了一个同性恋政治家的故事,《生死一线牵》(1990)则讲述了首都华盛顿一场铺被子的同性恋活动。从两部同性恋题材的获奖纪录片来看,奥斯卡对于同性恋问题保持着理性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并未做出任何反对的举措。


(《哈维·米尔克的时代》(1985)海报)


还有相关的美国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自然生态环境等等的相关作品在奥斯卡的榜单中都有出现,体现了奥斯卡对于当下国内社会问题的极大关注。


4、多元时期


2003年至今:“911”恐怖袭击对美国造成了重大打击,在此之后,奥斯卡对纪录片的选择也开始从美国国内问题转向美国对世界各个国家众多问题的思考与反映,此阶段题材更为广泛和国际化,内容具有当下鲜明的时代气息。题材不仅涉及对越战的反思,也有切尔诺贝利事故、南极帝企鹅、日本屠杀海豚等众多关乎世界问题的内容,同时印度、中国、法国、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的平民生活也开始走进奥斯卡的视野。


《双子塔》(2003)以一名警察和一名消防队员这一对兄弟的视角讲述“911”恐怖袭击。在此之后,奥斯卡转移视角关注世界各个国家和全人类的人性问题。


《开往暗处的的士》(2008)讲述2002年10月时阿富汗一名出租车司机迪拉瓦因被指控向美军发动了火箭弹袭击而被押进空军基地并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该片直接批评美国政府关于刑讯审问的政策,用事实告诉观众战争爆发后受到最大的牺牲品是人类的道德和人性。


(《双子塔》(2003)和《开往暗处的的士》(2008)海报)


《海豚湾》(2009)一经上映便引起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理查德•贝瑞和其团队不顾日本和歌山县太地政府和村民的百般阻挠,想方设法潜入了太地的海豚屠杀场,用纪录片将无情杀害海豚的罪行公之于众。


(《海豚湾》(2009)海报)


《寻找小糖人》(2012)的主角音乐人罗德里格斯在美国过着没有知名度、专辑销量不佳、被唱片公司抛弃的生活,曾经还一度做过装修屋顶的体力活,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南非知名度可与滚石乐队相提并论甚至还启迪当地人民掀起了革命。南非开普敦一家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听到罗德里格斯在舞台上奇特自杀的传闻后展开调查,寻找小糖人之路就此开始。


(《寻找小糖人》(2012)海报)


《我的章鱼老师》(2021)是南非制作播出的关于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温情故事,该片拍摄用时总共超过 3000 个小时,记录了人与动物之间独特的友谊和互动以及人类前所未见的动物智慧……在多元化的时代里,奥斯卡对于纪录片多元化创作的追求从未停止,肩负着不断地记录当下多元化的世界历史的责任。


(《我的章鱼老师》(2021)海报)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主旋律以及价值观


奥斯卡纪录片的创作总是在特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在某一具体的时代、具体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作品的创作整体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面貌,奥斯卡评奖也是从这一整体中选取最优秀的代表,力图从某些侧面折射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的集体心态与集体情绪。



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探寻奥斯卡获奖作品的过去、发展与未来,其将利用国际化的视野继续在包含了隐喻价值观的作品中传递美国自己的价值观。奥斯卡获奖作品在实质上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内容中反映出其它国家无不等待着被救赎的本质,而救赎的任务能且只能由美国所呈现的英雄形象来完成。美国所树立的“英雄形象”反映出美国对于霸主地位的崇尚以及自身文化当中对于世界其他文化的蔑视。


同时奥斯卡纪录片发展到现在依然坚持美国的主旋律,但是美国梦、美国精神并不能掩盖纪录片形式上的针砭时弊以及对社会的批评,包括对美国自身的批评,而这些批评仅仅占据获奖榜单的极少数,并未真正对于美国的政策体制以及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探讨。奥斯卡纪录片颁奖的79年间,获奖及获得提名的纪录片本质是美国制度化下的成功,记录了79年间美国价值观的延续及演变。



但不可否认,奥斯卡对于电影工业尤其是纪录片行业的突出贡献,由于其评奖以及奖项综合性的特点,奥斯卡的影响力整体上远远超越其它的国际影视评奖,通过研究奥斯卡获奖作品为代表的纪录片,我们可以借鉴其在国外传播的成功之道,在形成我国自己独特纪录片风格的同时加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从而使中国纪录片未来的评选、制作、发展和传播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震.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D].武汉大学,2013.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传送门:









环保纪录片的创作趋向:主观叙事 故事外壳 未来视角——以《我的章鱼老师》和《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为例
《造物说:一共分几步》:每一步都见证发展
《走近大凉山》:用纪实的眼睛,看见凉山
“Vlog+”:纪实日志视频——传统节目的新打开方式
调研采访+云上连线:四国联手探秘中国脱贫减贫背后的故事
纪实影像中的养老议题和社会观照
纪录片《发掘记》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国内宠物题材纪录片的平台化生存之道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杨博雅 陈朵儿 

编辑:翟   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